我們每週吞下「一張信用卡」的塑膠微粒,囤積在大腦,失智患者塑膠更多

我們每週吞下「一張信用卡」的塑膠微粒,囤積在大腦,失智患者塑膠更多

我們每週吞下「一張信用卡」的塑膠微粒,囤積在大腦,失智患者塑膠更多

我們每週吞下「一張信用卡」的塑膠微粒,囤積在大腦,失智患者塑膠更多

世界自然基金會(WWF)曾精算過 : 每個人每週平均攝入約 5 公克的塑膠微粒,這個重量相當於一張信用卡。我之前才提到,當用紙杯裝熱咖啡時,紙杯內層的聚乙烯 (PE) 塗層會溶解一起喝進去,所以喝的,其實是塑膠咖啡。

其實,我們早就知道塑膠微粒無所不在。它們漂浮在空氣裡,藏在食物和水中,甚至潛伏在日常使用的保養品、衣物纖維中。但我們一直以為,這些細小的塑膠只是偶然進入人體,很快就會被排出。然而,最新的研究讓我們發現,事實並沒有——這些微小的塑膠顆粒不僅進入人體,還會慢慢累積,甚至一路跑進大腦,停留在那裡,無法輕易清除。

 

塑膠微粒真的會進入人體?這不是危言聳聽
這不是憑空捏造的危言聳聽。在 2022 年,科學家在人體血液裡發現了塑膠微粒,當時這個發現引發了不小的討論,但由於數據有限,科學界仍不確定它對健康的長期影響。許多人當時抱著僥倖心態,覺得這可能只是短暫的現象,人體應該有辦法代謝掉這些外來物質。

證據開始越來越多,一篇2025年剛發表在《Nature Medicine》的研究進一步揭露了更多細節——塑膠微粒不僅能進入人體,還會長期囤積在不同的器官裡,特別是在肝臟、腎臟,甚至是大腦。這些塑膠微粒不像一般的毒素,會被肝臟分解或經腎臟排出,反而可能停留在我們的器官中,成為身體無法擺脫的一部分。

 

塑膠微粒進來了,卻沒那麼容易出去
這項研究檢測了 2016 年和 2024 年的遺體樣本,結果發現塑膠微粒普遍存在於腎臟、肝臟和大腦,但最令人驚訝的是,大腦的累積量遠高於其他器官,甚至比肝臟多出 7 到 30 倍。

更值得注意的是,2024 年的樣本裡,人體內的塑膠微粒濃度比 2016 年增加了 50%。換句話說,在短短八年內,我們體內的塑膠負荷持續增加,而我們的身體似乎沒有足夠的機制來有效清除它們。

想像一下,這些塑膠微粒就像是家裡的灰塵。每天有新的灰塵進來,但如果沒有定期清理,它們就會逐漸累積,甚至進入那些不容易被注意到的角落。而這些「角落」,可能正是我們的器官,甚至是我們的大腦。

 

失智症患者的大腦裡,塑膠微粒含量更高,這明顯不是巧合
這項研究還發現了一個更重要的現象——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內,塑膠微粒的含量遠高於沒有失智症的人,甚至多出數倍。而且,這些塑膠微粒並不是隨機分布,而是特別容易累積在腦血管壁和免疫細胞周圍,這可能意味著它們對大腦的影響比我們想像的更大。

這項發現提供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線索——塑膠微粒是否與失智症有關? 我們的大腦運作需要高度精密的調控,而當這些外來物質長期累積,就像垃圾在腦內越堆越多,可能影響神經細胞的健康,甚至削弱認知功能。這種長期堆積對腦部的影響仍未明朗,但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。

 

塑膠微粒能跑進大腦是一個嚴重的警訊
一直以來,血腦屏障(Blood-Brain Barrier, BBB)被認為是大腦的重要防線,能夠過濾掉許多外來物質,保護我們的神經系統。然而,這項研究有個很重要的發現,塑膠微粒的尺寸可能小到足以突破這道防線,最終進入大腦。

透過電子顯微鏡分析,研究人員發現大腦內的塑膠微粒通常是小於 200 奈米的奈米級碎片,比一般微塑膠(通常 5 微米以上)還要小得多。這些微小顆粒可能透過飲食、空氣,甚至自來水進入人體,然後隨著血液循環到達大腦,並逐漸累積。

更重要的是,這些塑膠微粒一旦進入人體,目前還沒有清楚的證據顯示它們能夠被有效代謝或排除。換句話說,這些塑膠微粒有可能會長時間停留在我們體內。

 

我們的生活方式,是否正在讓身體默默累積塑膠?
這項研究還發現,塑膠微粒的累積與年齡、性別或種族無關,也就是說,不論你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,體內的塑膠微粒含量可能都差不多。然而,隨著時間推移,塑膠微粒在人體內的總量卻顯著增加。

2016 年的樣本已經顯示出人體內有塑膠微粒,而到了 2024 年,濃度竟然上升了 50%。這意味著,這些塑膠微粒正在以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方式,逐漸累積在體內。

這也讓人不得不思考,我們的生活方式,是否正在默默加速這些微粒的累積? 例如,我們日常飲用的瓶裝水、吃的外帶食物、甚至使用的一次性塑膠容器,是否都在讓我們攝取更多塑膠微粒?這些問題,值得我們更謹慎地思考。

 

罵人的話成真 : 大腦裝的是垃圾嗎?
這項研究提醒我們,塑膠微粒的影響可能比我們原本以為的更深入人體,特別是大腦。這不只是個人的問題,這需要社會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,從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、改善食品包裝的材質,到加強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,我們都應該開始正視這個問題。

標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