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覺一旦被命名,就開始被療癒 --找到情緒的關鍵字

感覺一旦被命名,就開始被療癒 --找到情緒的關鍵字

感覺一旦被命名,就開始被療癒 --找到情緒的關鍵字

感覺一旦被命名,就開始被療癒 --找到情緒的關鍵字

有時候,我們突然一陣煩躁,卻說不出理由;有時候早上醒來,心情低落整天,卻不知道是壓力太大,還是身體出狀況。這些情緒的變化,看起來是心情的事,聽起來像是心理學的範疇,但我們越來越知道:情緒,其實也藏在基因裡。

我在分析一個人的全基因體時,經常會看到一些與情緒有關的基因變異,比如 SLC6A4、COMT、BDNF、MAOA。這些名字聽起來可能有些陌生,但它們其實扮演著很關鍵的角色——它們參與調節我們的大腦化學物質,決定我們面對壓力時的反應速度、情緒恢復的彈性,甚至會影響我們對快樂的感受強度。

有些人擁有這類基因變異,會比一般人來得更敏銳、更有感覺力且更專注。這樣的特質,在創造力或共感能力上可能是一種優勢,但代價往往是更高的情緒敏感性。有些人因此更容易焦慮、情緒起伏較大,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頻頻被不安、沮喪或憤怒困擾,自己卻說不上來為什麼。

但這些基因資訊的真正價值,只有在我們願意去認識自己情緒狀態的時候才會浮現。否則,即使我們擁有再先進的基因分析報告,它也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數據,無法真正幫助我們過得更好。

所以,無論醫學科技如何進步,最根本的起點始終是這個問題:我們,真的懂自己嗎?我們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在逃避?什麼時候在壓抑?又什麼時候,只是單純需要被理解?

有時候,療癒不是靠更多的數據,而是靠更深的自我覺察。這是我們面對情緒的起點,也是讓基因資料真正「活起來」的關鍵。

 

認出你心裡的那幾個關鍵字,是開始療癒的第一步

說到情緒,大多數人其實不是不想改變,而是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。這時候,完形心理學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實用的生活建議——找出你的「情緒關鍵字」。

情緒來的時候,大腦常常像是開了一百個分頁一樣混亂。你以為你是在煩工作,但其實你真正的關鍵字可能是「被忽略」。你以為你只是太累,但深層的詞可能是「沒人幫我」。這些詞,就是你潛意識裡的語言,一旦被你看見、說出、寫下,大腦就會從情緒洪水中拉你一把。

一個很重要簡單的心理學原則就是:「感覺一旦被命名,就開始被療癒。」我看診時也發現:當病人開始講出他內心真正在意的詞彙,無論是「焦慮」、「害怕失控」或「想被理解」,他們的語氣就會放鬆,眼神就會變得有光。

這是人腦本來就具備的完形能力——只要有一個「關鍵字」,大腦就能自動幫我們拼出一張有邏輯的情緒地圖。

 

基因是背景音,想法才是主旋律

我們常被問:「我有焦慮傾向的基因,是不是注定一輩子都要靠藥物?」答案是,不一定。

基因就像你出生時拿到的一副牌,有些人天生手裡有一張多巴胺回收效率低的牌,有些人則是壓力荷爾蒙系統比較敏感。但那副牌怎麼出、怎麼配,還是得看你「怎麼活、怎麼面對」。

事實上,有不少研究顯示,即使有高風險基因,只要生活中有足夠的覺察、自我照顧、社會支持,負面影響可以大幅降低。 我們看過許多帶有高風險精神疾病基因的人,反而比別人更早學會調節壓力,更懂得活得平衡。

這就是為什麼,我不鼓勵大家把基因當作命運看待,而是當成生活調節的參考說明書。你知道你有什麼傾向,就能在情緒要來之前,多一點緩衝;當你知道自己焦慮來的時候,會伴隨哪些「內在關鍵字」,你就有更多機會接住自己。

 

一個生活練習:用三分鐘寫下你心裡的詞

一個也實際有效的生活練習:

當你覺得煩躁、低落、空虛、不安的時候,不要急著滑手機、轉移注意力。
找一張紙,或打開手機記事本,花三分鐘,寫下你此刻腦中出現的所有詞。
不用完整句子,不用修飾詞,只寫「那幾個跳出來的字」。

也許是「不公平」、「很孤單」、「失控」、「想離開」。寫完後,選一個你最有感的詞,試著說三次給自己聽。

你會發現:那個詞,不只是文字,它像一把鑰匙,打開你心裡的一個房間。

從那一刻起,你不再只是被情緒困住的人,而是那個能觀察自己、慢慢把自己帶出來的人。

 

調整情緒的智慧,不是壓抑,而是看懂

我們的文化常叫我們「不要想太多」「想開一點就好」「堅強一點撐過去」,但真相是:你越不看情緒,它就越會卡住你;你越願意認出它的樣子,它反而越會放你一馬。

掌握情緒,不是壓抑,也不是爆發,而是願意先從一個小小的「關鍵字」開始,給自己一個可以喘息的位置。
而當你知道,這份情緒的背景也可能和你的基因、體質有關,你就不會再責怪自己,而是會更願意用溫柔的方式與它共處。

人生從來不是靠硬撐過去的,而是靠一點一滴的看懂自己。
而看懂自己的開始,可能就只是這麼一個小動作:寫下那個你此刻最有感覺的詞。

當我們有了語言,心就有了出口。當我們抓住那個詞,我們就開始擁有自己的情緒主控權。

標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