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腦霧」= 大腦慢性發炎,腦袋卡住的感覺,其實是大腦在求救

「腦霧」= 大腦慢性發炎,腦袋卡住的感覺,其實是大腦在求救

「腦霧」= 大腦慢性發炎,腦袋卡住的感覺,其實是大腦在求救

「腦霧」= 大腦慢性發炎,腦袋卡住的感覺,其實是大腦在求救

「腦霧」這個詞,應該是新冠疫情後才真正被大家注意,不過,當這個詞彙被提出來後,很多人才驚覺,原來自己過去早就有這情況了,這些思緒混沌、記憶力變差、注意力難以集中的現象,可能並不是單純的疲勞或壓力,而是一種大腦發出的警訊。

您是否常常感覺好像有什麼事情要做,可是就是想不起來。腦袋像被一層厚厚的霧籠罩,怎麼想都不清楚?明明睡得夠多,卻依然渾渾噩噩,記憶力下降,做事沒效率,甚至連對話時都覺得反應變慢?這種「腦袋卡住」的狀態,就是我們常說的「腦霧」(Brain Fog)。

過去,許多人以為這只是壓力太大、睡眠不足,甚至是變老的正常現象。但最新的醫學研究發現,腦霧的背後,其實藏著一場「慢性發炎」的風暴,正在悄悄影響我們的大腦,讓我們的思考、情緒與認知功能逐漸受損。這不只是短暫的不適,長期下來甚至可能與憂鬱症、焦慮症,甚至失智風險有關。

如果您也常覺得腦袋不靈光,那麼,是時候重新檢視您的大腦健康了!

 

當大腦「短路」:為什麼我們會有腦霧?

腦霧並不是一種正式的醫學診斷,但它卻是真實存在的狀態,許多慢性病患者、長新冠(Long COVID)康復者、壓力過大的人,甚至只是睡不好、飲食不均衡的人,都可能有這種感覺。

當我們的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時,大腦的背景運作,也就是「預設模式網絡」(Default Mode Network, DMN)會受到影響,這個系統負責自我思考、記憶、決策,甚至控制情緒。如果預設模式網絡功能受損,就像手機的背景程式當機,導致思考變慢、記憶力變差、專注力下降,甚至會讓我們感覺憂鬱、焦慮,連情緒都變得不穩定。

匹茲堡大學的研究發現,血液中的發炎指標 IL-6 濃度越高,預設模式網絡的某些區域就會「連線異常」,導致認知功能受損。這意味著,當身體發炎時,腦霧就可能跟著來襲,而這樣的影響不只是短暫的,長期下來甚至可能增加阿茲海默症或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。

 

是壓力、食物,還是睡眠?這些都是「腦霧推手」

現代人的生活方式,幾乎每一項都可能成為腦霧的催化劑。

如果每天吃大量高糖、精緻澱粉和加工食品,這些食物會讓血糖劇烈波動,並刺激發炎反應,讓 IL-6 飆升,進一步影響大腦運作。

如果我們長期處於高壓狀態,身體會分泌大量壓力荷爾蒙(皮質醇),這不只影響睡眠品質,也會讓大腦的發炎狀態惡化,導致思考變得遲鈍、反應變慢。

如果睡眠品質差,或者有睡眠呼吸中止症,身體的修復機制就會被打亂,大腦無法清除累積的發炎因子,結果讓我們白天醒來時,依然感覺疲憊、腦袋不清楚,這就是所謂的「睡眠不足型腦霧」。

甚至,長時間待在污染的環境中(如空氣品質不佳的都市、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),我們吸入的污染物和自由基,也會對大腦造成氧化壓力,進一步加重發炎反應。

簡單來說,飲食、壓力、睡眠、環境,這些因素會聯手「點燃」腦霧,讓我們的大腦陷入長期發炎狀態。

 

如何破解腦霧,讓大腦「重開機」?

如果腦霧是發炎引起的,那麼我們的對策,就是降低發炎、幫助大腦恢復運作。這並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醫學理論,而是我們每天都能做到的小改變。

第一步,從飲食開始。抗發炎飲食可以有效降低 IL-6 濃度,改善大腦功能。Omega-3 脂肪酸(如鮭魚、亞麻籽)、富含抗氧化劑的水果(如藍莓、黑巧克力)、發酵食品(如優格、泡菜)都能幫助大腦「滅火」。相反地,精緻糖、加工食品和過量紅肉,則會讓發炎更嚴重。

第二步,動起來。每天進行適量的運動,如快走、瑜伽或游泳,不只是對心血管好,更能幫助大腦釋放「天然抗發炎物質」,降低 IL-6,改善 DMN 功能。研究顯示,每週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,就能有效減少慢性發炎的影響。

第三步,睡個好覺。睡眠是大腦最強的修復機制,當我們進入深層睡眠時,大腦會啟動「垃圾清理系統」,排除發炎因子,讓思考恢復清晰。因此,每天睡滿 7-9 小時,固定時間入睡,避免睡前滑手機,都能有效改善腦霧。

第四步,學會「按下暫停鍵」。現代人用腦過度,生活節奏太快,我們的交感神經長期處於亢奮狀態,導致發炎失控。每天花 10 分鐘練習深呼吸、正念冥想,或者只是靜靜地喝杯茶,讓副交感神經啟動,能夠有效降低發炎反應,幫助大腦回歸正常運作。

 

「腦霧」是我們生活方式的反映

很多人以為腦霧是年紀大了、壓力太大、體質不好,卻沒想過,這其實是大腦在告訴我們,它正在發炎,需要幫助。

我們的身體其實非常有彈性,只要開始做出改變,腦霧的情況就能逐漸改善。從今天開始,試著吃得更健康、睡得更好、多運動、少焦慮,讓大腦「重開機」,找回最清晰、最有活力的自己。

標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