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鳴:只有自己聽得到的神秘聲音 —慢性發炎如何重塑神經系統

耳鳴:只有自己聽得到的神秘聲音 —慢性發炎如何重塑神經系統

耳鳴:只有自己聽得到的神秘聲音 —慢性發炎如何重塑神經系統

耳鳴:只有自己聽得到的神秘聲音 —慢性發炎如何重塑神經系統

夜深人靜,耳邊開始傳來一陣嗡嗡聲、電流聲,嘶嘶聲。您以為是環境音,靜下心來仔細聽,卻發現——它根本不來自外界,而是來自您自己的大腦。這種聲音,怎麼甩都甩不掉,甚至愈來愈清晰,讓人心煩意亂。

對於這種自己才聽得到的聲音,別擔心,您並不孤單。耳鳴影響全球數億人,是一種神祕且頑固的現象。長久以來,人們認為耳鳴只是耳朵出了問題,但近年的神經科學研究發現,它其實和我們的大腦學習機制、慢性發炎狀態密切相關。換句話說,耳鳴不只是聽覺問題,而是大腦的「誤讀」——它誤把不存在的聲音當成真實,並深深記住,於是我們無論如何都擺脫不了它。

 

耳鳴是大腦「腦補」出來的聲音

我們的聽覺神經負責接收外界聲音,將訊號傳遞到大腦,讓我們「聽見」世界。但當聽覺神經受損,例如因為噪音暴露、年齡增長或其他健康因素,聽力開始下降時,大腦就像是電視訊號被切斷,會試圖「補足」缺失的聲音資訊。結果呢?大腦自作聰明地製造了一個不存在的聲音,這就是耳鳴的來源。

然而,耳鳴的真正麻煩不在於它的產生,而在於它的頑固性——一旦出現,就像被黏住的背景音,怎麼也揮之不去。這與神經可塑性(Neuroplasticity)有關。簡單來說,大腦會根據我們的經驗來學習、適應,甚至「記住」某些資訊。當耳鳴持續存在時,大腦會學會這個聲音,並把它當成正常的一部分,導致我們無法「忘記」它。

這就像是有人天天在您耳邊提醒「這裡有聲音」,一開始您可能不理會,但時間一久,您反而會習慣,甚至開始預期它的存在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耳鳴患者常說:「一旦開始注意耳鳴,它就變得更大聲。」

 

慢性發炎:耳鳴的隱形「火上加油者」

如果耳鳴只是大腦「自學」的結果,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比較嚴重?為什麼有些人的耳鳴特別持久,甚至影響睡眠和情緒?科學家發現,慢性發炎可能是關鍵。

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時,免疫系統會釋放腫瘤壞死因子-α(TNF-α)與白介素-1β(IL-1β)等發炎因子,這些分子不只影響身體,還會影響大腦神經傳導,讓聽覺皮質變得過度活躍,進一步放大耳鳴的強度與持續時間。

更糟的是,發炎還會削弱大腦的「噪音過濾機制」。我們的大腦其實有一套天然的雜訊抑制系統,可以過濾掉不必要的聲音,例如在吵雜的咖啡廳仍能專注於對話。但當慢性發炎影響到這個系統時,大腦無法忽略耳鳴,反而變得更加清晰、更加惱人。

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患有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動脈硬化等慢性疾病的人,耳鳴的風險更高——這些疾病都與慢性發炎有關,影響內耳血流與神經傳導,最終導致耳鳴惡化。

 

大腦學得來的,能不能「學回去」?

如果耳鳴是大腦誤讀的結果,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讓大腦「重新學習」,忘記這個聲音?答案是可以。

聲音治療:用新聲音取代舊聲音

研究發現,柔和的背景音(如白噪音、自然聲)可以幫助大腦「重新校準」,讓它習慣於更豐富的聲音環境,而不再聚焦於耳鳴。例如,讓自己處在有輕微環境音的地方,或是睡覺時播放自然音效,都能幫助大腦慢慢忽略耳鳴,甚至完全不再注意它。

認知行為療法(CBT)與正念訓練:放過自己,耳鳴就變小聲

焦慮與壓力會放大耳鳴的存在感。當我們「怕它變大聲」,大腦就會把它放在更重要的位置,導致耳鳴愈來愈惱人。研究發現,當我們不再恐懼耳鳴時,反而更容易習慣它,甚至感覺它變小聲了。這是一種心理與生理的互動模式。

 

抗發炎飲食與運動:降低身體的慢性發炎

既然慢性發炎會讓耳鳴惡化,那麼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,降低發炎,就有助於減輕耳鳴。

  • 多吃抗發炎食物:Omega-3脂肪酸(如深海魚)、薑黃素(Curcumin)、綠茶、多酚類食物(如藍莓)。
  • 少吃高糖、高油、高加工食品,避免促進身體發炎反應。
  • 規律運動(如快走、瑜伽)促進內耳血液循環,幫助大腦調整耳鳴感知。

 

耳鳴不是絕症,關鍵在於與大腦「和解」

長久以來,我們總覺得耳鳴是一種無解的疾病,但現在的研究告訴我們,它其實是一場大腦與身體的對話。耳鳴不只是耳朵的問題,而是大腦如何學習、適應,甚至如何「誤讀」聲音的結果。

我們可以選擇繼續讓大腦專注於這個錯誤的聲音,或是透過科學的方法,重新訓練它,讓耳鳴變成生活中的背景音,最終被遺忘。

耳鳴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,但時間站在我們這邊——因為大腦的學習能力永遠不會停止。而我們要做的,就是用正確的方式,引導它走向真正的寧靜。

標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