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胖一點更能抗癌」 -全美兩萬名癌友大數據揭示:肥胖竟可能是抗癌的最佳隊友

「胖一點更能抗癌」 -全美兩萬名癌友大數據揭示:肥胖竟可能是抗癌的最佳隊友

「胖一點更能抗癌」 -全美兩萬名癌友大數據揭示:肥胖竟可能是抗癌的最佳隊友

「胖一點更能抗癌」 -全美兩萬名癌友大數據揭示:肥胖竟可能是抗癌的最佳隊友

雖然說「健康從減肥開始」,但是當疾病來敲門時,身體多一點「份量」,可能就是撐下去的關鍵。
這不是玩笑,但也不是勸人大吃大喝,而是一個來自真實臨床數據的驚人發現。2025年3月發表於《Cancer》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,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癌症病患中,體重達到肥胖標準的人(BMI ≥ 30),整體存活率明顯比體重正常者更高。

這份資料不是來自個案,也不是小規模臨床試驗,而是來自美國64家醫療院所、近兩萬位癌友,分析時間橫跨2012到2024年。它告訴我們一件事:胖,有時候可能是身體為了撐過治療而準備的武器。

 

不是鼓勵發胖,而是提醒您「身體的底氣」很重要

很多人一看到這個新聞標題,心裡都在想:「真的假的?那我可以放心不運動、天天吃炸雞了吧?」,但我們要說得更清楚一點 - 不是這樣的。

這份研究的對象是癌症病患,而且是在接受免疫療法的情況下。對這群人來說,體內長期的發炎狀態、免疫系統的特殊調節,反而可能讓治療藥物(像是PD-1抑制劑)效果更好。這就是所謂的「肥胖悖論」:它本來是風險,但在某些情境下卻成了反轉勝的底牌。

我們不是說胖就是好,而是提醒您:當身體處在生病或治療期時,「有沒有足夠的體力和免疫力」才是關鍵。

也許您聽過這句話:「治療靠藥,撐過去靠身體。」,在這裡,我們看到的,就是這句話的最佳詮釋。

 

生活中,我們能做什麼?

如果您是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朋友,這個研究給我們一個明確的提醒:積極調整體質,不只是為了撐過療程,更是為了讓治療發揮最大效果。這裡的「調整」不是去進補、狂吃甜點,而是以下幾個方向:

別害怕體重增加,如果您知道那是身體為了打仗儲備的「彈藥」

讓自己吃得夠營養,尤其是蛋白質
定期動一動,維持肌肉量和體力
找營養師和醫師合作,制定屬於您自己的治療期飲食計畫
而對還沒生病的我們來說,這份研究提醒我們:健康從來不是只有「瘦」或「胖」這麼簡單。很多人瘦得很勻稱,但裡面是脂肪肝和內臟脂肪堆積;也有不少人看起來肉肉的,但肌肉量很夠、代謝很穩。

所以,我們更該問自己的不是「幾公斤」,而是「我今天動了嗎?我吃得夠營養嗎?我撐得過一場大病嗎?」

 

為什麼胖的人在免疫療法下表現更好?

研究作者們也好奇這一點。他們從數據中觀察到,肥胖的病人在接受免疫抗癌藥治療時,五年後的整體存活率比正常體重者整整高出10%以上。
在肺癌、黑色素瘤、頭頸癌、胃腸道腫瘤、乳癌與泌尿生殖系統癌中,都看到了相同趨勢。

推測的原因有很多,像是肥胖病人的免疫細胞處在「疲憊但可激活」的狀態,加上瘦體素(leptin)的調節作用,讓PD-1免疫通路反而更容易受到治療影響而活化,進而攻擊腫瘤。

這就像是一群「本來很容易累的免疫大軍」,當您給他們一個正確的指令,他們會突然變身成為一支戰鬥力十足的特攻隊。

 

那我現在到底該不該減肥?

這是我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。而我們的答案是:看您的身體處在哪個階段。

如果您目前健康狀況穩定,BMI過高,伴隨有糖尿病、高血壓、脂肪肝,那當然還是要控制體重、調整飲食、增加運動,這些都不變。

但如果您或家人正面對癌症治療,尤其是免疫療法,那麼「減肥」就絕對不是首要目標,維持體力、補足營養、守住肌肉量才是最該做的事。這樣做不但能讓您熬過副作用,也可能讓治療效果更好。

醫學不是一刀切的標準答案,而是「對的時間,做對的選擇」。

 

健康的標準,不該只看體重計

這份來自美國TriNetX系統、涵蓋9600萬筆病歷的大數據研究,用將近兩萬位癌友的真實療程與生命經歷,告訴我們:胖或瘦,不是唯一的健康指標,身體的功能與狀態才是核心。

對癌友來說,體重背後的意義,也許不只是數字,更是「我有沒有能量再撐一段路」。

對每一個還沒生病、但在意健康的我們來說,我們或許該放下過度執著的身形標準,轉而問一個更深刻的問題:

「我的身體,還有多少應對挑戰的能力?」,或許,健康的關鍵,不只是變瘦,而是變強。

標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