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選邊站」是天性,但別讓大腦的「社交基因」綁架,避開人性弱點的陷阱

「選邊站」是天性,但別讓大腦的「社交基因」綁架,避開人性弱點的陷阱

「選邊站」是天性,但別讓大腦的「社交基因」綁架,避開人性弱點的陷阱

「選邊站」是天性,但別讓大腦的「社交基因」綁架,避開人性弱點的陷阱

職場會議上,明明說好要公平討論,大家最後還是悄悄地選了邊;家庭聚餐,話題聊到一半,親戚朋友們總會自動分成兩派;社群上,某個事件發生之後,我們總會不自覺地點開留言,看看誰跟自己同一邊、誰在對面。

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很理性,很客觀,但為什麼最後總是忍不住選了邊?這種習慣不是您的錯,而是大腦裡有一種內建的「社交基因」,早就設定好了我們會不由自主地選邊站。

根據2025年《Nature》期刊最新發表的研究,哈佛與牛津的神經科學團隊發現,人類大腦在面對群體互動時,會快速啟動一種稱為「基底函數(basis functions)」的社交運算模式。這種模式會讓我們自動把人群簡化成幾個小團體,快速決定自己該靠哪一邊、誰是隊友、誰是敵人。

換句話說,「靠邊站」根本就是天性。

 

大腦不管細節,只想快速找出「自己人」

研究告訴我們,大腦之所以會這樣運作,是因為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,「團結就是力量」並不只是一句口號,而是生存法則。從古代狩獵、部落戰爭,到現代職場、政治場域,我們總是得在短時間內判斷誰是盟友,才能避免自己陷入危險。

這個本能就像我們身上的避險雷達,它不停地掃描身邊的人際動態,不是去記住每個人的細節,而是快速建立幾條簡單的「人際連結軸」:誰跟誰是一國的、誰跟誰有衝突、誰又在保持距離。

這樣做,大腦可以大幅降低我們處理資訊的負擔,幫助我們快速做出最安全的判斷。

 

「選邊站」不是真的愛站邊,而是害怕被孤立

但您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有時候明明不想捲入紛爭,最後卻還是跳進去?這其實也跟我們的基因有關。

神經科學研究指出,當人被群體孤立、排斥的時候,大腦裡的疼痛感受區會被啟動。也就是說,沒有人願意當孤單的局外人,因為這對我們來說就像是身體上的疼痛一樣難受。

因此,我們常常會不知不覺地站隊,是因為潛意識在保護自己,避免受到「邊緣化」這種痛苦。

 

了解大腦這個弱點,才不會反覆踩同一個地雷

但是,選邊站的天性也會帶來人際上的問題。

比如在職場上,我們可能為了「挺朋友」無條件支持某方,結果反而讓自己陷入困境;在家庭裡,也可能因為習慣選邊而造成不必要的誤解與衝突;甚至在政治議題或公共事件上,過快選邊也容易讓我們忽略了真正需要看清的細節。

其實問題不在於站邊,而是我們往往沒察覺到自己被大腦的「社交基因」給綁架了。

 

我們需要的是「有意識」地站邊

「基因決定我們的天性,但覺察改變我們的命運。」

知道自己有這種社交傾向,不代表我們就無法改變它,而是可以提醒自己在選邊站之前,稍微停一下,問問自己:「我是因為真的認同這個觀點,還是我只是害怕孤單才選邊?」

有了這層覺察之後,我們可以避免重複犯下同樣的人際錯誤,不再輕易陷入同一種誤會和矛盾裡。站邊本身沒錯,但不要讓「害怕孤單」這種情緒主導了我們的每一次選擇。

 

避開人性弱點,讓關係變簡單

從《Nature》的這項研究中,我們明白了大腦處理人際關係的真正模式,也理解了選邊站背後的基因邏輯。

其實,人性從來不完美。但只要我們清楚大腦如何運作,就能避開最容易踩到的陷阱。職場上的派系鬥爭、家族裡的紛爭,甚至社交媒體上的論戰,可能都會因為我們懂得停一下,而變得更容易處理。

下一次,當您又想忍不住選邊時,請記得提醒自己一句:「選邊是本能,但有覺察的選邊,才能避免被人性弱點綁架。」

希望這個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每個人,在人際關係的複雜中找到更多的自在和空間。

 

標籤